特普机床阮小青:创业与年龄无关
41岁,本该是事业已稳定的年龄,但箬横镇的阮小青却在那一年开始走上他的机床生产之路。这位60后农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和钻研,用了7年时间闯活了这条路,目前企业机床年产值达到了六七百万元。
肯吃苦爱思考,曾发明过大蒜脱皮机
进入机床行业前,阮小青甚至都没有摸过数控机床。他是一个木匠,1993年去广州开了一家家具厂赚了点小钱,但到了1998年,他就放弃了在广州的生意回到了箬横老家。究其原因,这位有点憨厚的农民企业家笑着说,“在外面生活总觉得还是家里舒服。”再加上孩子在老家读书,不放心的夫妻俩就放弃了事业回到箬横。
可能是从小学手艺,阮小青特别爱思考、爱动手,在亲戚朋友眼里,他的小聪明特别多。回到老家后,有一次一个朋友跟他抱怨,“这大蒜皮太难剥了,你想办法搞个剥大蒜的机子。”朋友的随意一说,竟让阮小青上了心。第二天,恰逢刮台风,阮小青望着窗外的狂风暴雨,突然灵机一动,这么大的风都能把树连根拔起,区区大蒜皮怎么会甩不走呢?有了这个想法后,利用风的原理,他立即动手鼓捣起了大蒜脱皮机,没想到还真成功了。这台已注册专利的大蒜脱皮机一个小时能剥300斤大蒜,上市后销量还不错。不过,由于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太强,大蒜脱皮机面市后,山寨机也层出不穷。赚了点钱后,阮小青就从这个行业退了出来。
一半是老板,一半是工人
而与数控车床的邂逅,更是有点离奇。
回到老家后,阮小青住在箬横的工业区,“那个时候想到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固定的职业规划。”直到2005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他至今清楚地记得,邻居买了一台数控车床,但因机床“身材”太庞大进不了门,就请阮小青来帮忙“拆解”。第一次见到这个大家伙,阮小青甚是好奇,“本来以为这东西挺神秘的,结果拆开来一看,也就这样,想想这种东西自己应该也能生产。”第二天,阮小青花了几万元钱买了一台二手机床,着手开始研究,那一年他41岁。
自从买了这台二手车床后,他就如痴如醉,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机床的结构,用了什么零部件?怎么组装的?两个月之后,他竟然“依样画葫芦”生产出了一台机床。有了这个成功例子后,阮小青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机床生产上。凭着自己的木匠功底,他晚上画图纸,白天在车间和工人一起生产,开始走上了一半是老板、一半是工人的机床生产之路。
不怕事业做不大,就怕事业做得慢
专业制造数控车床及各类专用机床,这在箬横镇是第一家。虽然阮小青年纪不小了,但是他的眼光却依旧敏锐。他发现本地市场上很少有企业能定做机床,就抓住周边的制造企业市场,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做。“客户有什么需求,想要什么功能,我都可以设计出来。”阮小青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他所生产的设备确实受到了当地企业的好评。2006年,他的小作坊的机床生产量达到了50多台。
不过,阮小青发现,如果只依靠本地市场,他的小作坊可能永远没法变成大厂房。2007年,他花了5万元参加了上海东博会,希望能开阔眼界,同时增加销路。那一年,5万元差不多是他创业两年的全部利润。可喜的是,这钱他花得值了。光2007年,他的机床产量就达到200台。
2008年,当其他企业都遭遇金融危机而萎靡不振时,阮小青却不断地攀向事业高峰,产值提升了30%。去年,他的产值已达到六七百万元。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他的厂房面积也不断增加,“原先的小作坊只有50平方米,后来租了个300平方米的厂房,现在的厂房有4600平方米了。”
若问阮小青创业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三个字“肯吃苦”。虽然目前企业发展已走上正常轨道,但在厂里他却是最辛苦的一个,他是这个厂的老板、设计师、工人,甚至是销售。阮小青说,他现在不怕事业做不大,就怕事业做得慢。
现如今浙江特普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高品质精密数控机床生产的专业厂家,一直秉持着“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多年来不断开发研制出品质优良新产品,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我们形成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的一条龙服务式经营模式。
在产品质量上对其严格把关,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本公司将一如既往,以优惠的价格和快捷的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优质机床设备的成套服务。欢迎国内外客户及经销商与我司联系接洽,互利合作。